二战后,美军喷气轰炸机新款频出,从B-50到B-36,再从B-52到B-58,这给苏联的防空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压力。尤其是B-58“掠夺者”,它的飞行速度超过马赫数2、航程超过5000公里,它的出现让苏联下定决心重新调整航空工业。
当时苏联已经有拉沃契金设计局的S-75(萨姆-2)地空导弹,但它的射程有限,只能集中部署在重要城市和军事基地附近。要在广袤的国土上空编织一张完整的防空网,必须有飞得够快、够高的截击机。
正因为如此,一个几年前才被解散的设计局才重新返回了历史舞台,这就是苏霍伊设计局。苏霍伊设计局原本在1949年被苏联政府解散,直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苏联国防工业重新整编时,苏霍伊设计局才重新集结原班人马,摩拳擦掌。
苏联空军为苏霍伊下达了一项技术指标极高的新任务:研制高空高速截击机,其核心性能要求:
最大飞行速度达1900–1950公里/小时(约马赫1.8)
展开剩余76%实用升限19,000–20,000米
两分钟内爬升至15,000米
无外挂条件下,在1万米高度飞行1400公里
装备两门30毫米航炮(当时空空导弹还没有成熟型号)
这不是一架传统战斗机,而是为对抗高速轰炸机而生的“空中截击平台”。苏霍伊最终启动了两个飞机项目,后来分别发展成为苏-7(绰号“钳工”Fitter)和苏-9(绰号“鱼壶”Fishpot)。
苏霍伊团队大胆采用60度后掠的三角翼布局,加上3度下反角,以优化超音速气动性能。原型机命名为S-1。该机采用细长圆筒形机身,机鼻进气口内置雷达和可调式激波锥,驾驶舱布置在机头稍后位置,整机布局简洁紧凑,看起来像一根可以飞行的管子,很符合超音速截击的需求。
1956年,苏-9原型T-405在图希诺航展首次亮相,1959年正式进入苏联空军服役,北约代号“Fishpot”(鱼壶)。与苏-7并列出现的它,有着更为专注的使命:高空截击,专为苏联本土防空网服务。不同于苏-7的多用途定位,苏-9完全未对外出口,仅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军。
动力方面,苏-9配备一台柳尔卡AL-7涡喷发动机,推力近20,000磅,最高飞行速度达马赫2,升限55,000英尺,爬升率高达每分钟27,000英尺。理论性能在当时是相当亮眼的。
作为一款装备雷达的截击机,苏-9是“全导弹”型战斗机,标准挂载为4枚K-5空空导弹,每侧机翼两个挂架各挂两枚。虽然具备雷达与导弹技术,但该组合并不理想,命中率偏低,导弹精度问题影响了苏-9整个服役生涯的实战表现。
为了延长航程,机身下方驾驶舱后侧设计了两个外挂副油箱挂点。不过,该机并未配备任何内置航炮,这让它在近距离空战中几乎毫无优势。
说到苏-9的“实战”,不得不提一个著名插曲。
1960年5月1日,美国中央情报局U-2侦察机飞入苏联领空,飞行员为著名的加里·鲍尔斯(Francis Gary Powers)。就在其被地空导弹击落前,有记录显示:一架未携带武器的苏-9曾试图用机体撞击这架U-2,但未能成功。
尽管拦截失败,这一举动可视作苏-9首次尝试执行实际截击任务。这场“U-2事件”随后引发国际外交危机,也促使苏联更重视远程高空拦截能力的发展。
苏-9之后,苏霍伊继续研发了苏-11(Fishpot-C)全天候截击机,保留基本布局的同时,换装更强劲的AL-7F-1发动机,改进雷达,升级导弹系统。不过,它依然没有内置航炮。
苏-9服役时间不长,在1980年前后逐步退役。随着新一代多用途战斗机(如米格-23)和先进地空导弹系统的广泛部署,传统单一用途截击机逐渐被边缘化。退役后的苏-9,有的被用作靶机,有的直接拆解销毁。
需要注意的是,1959年服役的苏-9,与1946年研制的另一款“苏-9”毫无关系。后者是仿制德国Me 262,两者设计思路和用途完全不同。
苏-9并不完美,它航程短、导弹精度低、没有航炮,在实战中难称“杀器”。但它在苏霍伊设计局重建之初,完成了技术摸索与高空截击体系的初步建立。它是苏联空军由“数量型”转向“技术型”的一个节点,也为后来的苏-15和苏-27铺设了跑道。
在那个以马赫计速、以天空为战场的冷战时代,苏-9虽然是过渡型产物,但它为苏霍伊赢得了重新起飞的机会。
发布于:山东省通盈策略-股票加杠杆公司-股票正规配资-a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