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父母呼唤自闭症孩子的名字却得不到回应时,这种"呼名不应"的表现是许多自闭症家庭的共同困扰。这不仅是社交障碍的典型特征,更直接影响孩子的安全意识和学习能力。以下是为家长提供的分阶段训练方案,帮助孩子逐步建立姓名反应能力。
第一阶段:建立基础关联(1-2周)选择孩子情绪平稳、环境安静的时机,保持1米内的近距离。用欢快的语调清晰呼唤名字(如"宝宝!"),立即给予孩子最喜爱的强化物(小饼干、玩具等),同时配合夸张的表情和肢体动作。每天练习20-30次,确保每次呼唤后0.5秒内给予奖励,帮助孩子建立"听到名字→有好事情"的条件反射。注意避免在责备或强制任务时使用名字,防止产生负面联想。
第二阶段:增加反应要求(2-4周)当孩子对名字出现眼神或身体转向时,逐步提高要求。呼唤名字后,用手指向自己眼睛或轻触孩子肩膀引导对视,哪怕只有1秒也要立即奖励。可结合孩子感兴趣的物品进行训练:将孩子喜欢的玩具举到家长面部位置,呼唤名字后引导孩子看向人脸再给予玩具。此阶段可加入简单互动游戏,如叫名字后做鬼脸、吹泡泡,强化社交乐趣。
展开剩余43%第三阶段:泛化与巩固(4周以上)逐步拉远呼叫距离(从1米到3米),变换不同环境(客厅、公园等)和呼叫者(父母轮流练习)。设置自然情景下的训练机会:在孩子专注玩玩具时轻声呼唤,或在厨房隔着门呼叫。开始引入延迟奖励,要求孩子持续注视2-3秒再给予强化物。可配合视觉提示卡,用"耳朵听""眼睛看"的图片提醒反应步骤。
关键注意事项 避免过度呼叫:同一场景连续呼叫不超过3次,防止孩子习惯性忽略 及时强化:奖励必须在反应后2秒内给予,初期可使用100%强化频率 保持正向:即使没有反应也不表现失望,更不要强行扳动孩子头部 联合干预:配合感统训练改善听觉敏感,或通过社交故事讲解回应意义温馨提醒:家长需要保持耐心,记录孩子每天的进步细节。记住,每一次微小的眼神接触,都是通往社交世界的重要突破。若训练效果不佳,建议寻求专业BCBA行为分析师指导,排除听力障碍或认知理解问题。
注明:部分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请联系删除
发布于:重庆市通盈策略-股票加杠杆公司-股票正规配资-a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