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9岁才当皇帝,李嗣源终于决定传位给儿子——李从厚。可是,这个决定却把后唐政权推向了灭亡的边缘!
那时的李嗣源,在为选择继承人而犹豫不决,面对着一群雄心勃勃、却能力不足的儿子。最终,他选择了第三子李从厚。
然而,这个选择让李嗣源后悔了。他以为李从厚能够稳重、和气,但没有想到,这个温和的儿子不仅优柔寡断,还无法稳住自己的政权。就在李从厚坐上帝位的那一刻,后唐的命运,便开始走向了不可逆转的终结。
明主李嗣源的困境:选择继承人的失败李嗣源,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历经多场战斗,终于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树立了自己的江山。
然而,作为一位帝王,他却有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弱点——他始终无法决定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明明手中有数个儿子,李嗣源却在继承人问题上拖拖拉拉,犹豫不决。
展开剩余85%最初,李嗣源将目光放在了他的长子李从荣身上。李从荣,英勇果敢,屡次为父亲立下赫赫战功,武艺超群,是当时军中响当当的人物。李嗣源也曾寄予厚望,觉得这位长子不仅能继承自己的雄心壮志,还能为后唐稳固江山。
可惜,李从荣并不是一个“人见人爱”的君王。暴躁的脾气和常常做出过激决策的习惯,导致他在人际关系上常常出现问题。李嗣源再怎么心疼,最终也不得不放弃了这个大儿子。
于是,李嗣源将目光转向了李从厚——他的第三子。李从厚,外表温和,乖巧懂事,似乎是那个可以安稳守江山的人选。
李嗣源心想:“这样一个稳重的儿子,总能稳住朝廷局面。”然而,现实却给了他狠狠的一巴掌。李从厚继位后,并没有展现出父亲所期待的那种决断力,反而显得优柔寡断,迟疑不决。
那时的朝堂,李从厚面对一群老臣,面对越来越复杂的局面,竟然没有坚定的决策。
冯赟、朱弘昭等权臣恃功而骄,逐渐掌握了实权,而李从厚则像个局外人,无所适从。每当他试图作出决定时,总会被眼前的压力吓退,缺乏果断的行动。朝政一日不稳,李从厚心中的不安就越加严重,而这时,父亲李嗣源的病情也越来越重。
父亲临终时的遗嘱,仿佛成了一种压倒他最后理智的力量——他必须继位。但继位后的李从厚,内忧外患,一肩挑起了太多责任,而他似乎并没有能力解决这些问题。
李嗣源选择李从厚,究竟是迫于无奈,还是因父爱深沉呢?这个问题或许永远没有答案。
但可以肯定的是,李从厚的即位并没有给后唐带来应有的稳定,反而埋下了更多的隐患,后来的动乱,正是因为李从厚未能有效巩固政权,未能掌控朝堂,最终一步步走向了覆灭的深渊。
李从厚的无力掌控:优柔寡断与朝政失控李从厚继位后的情况,比任何人预想的都要复杂。接过父亲李嗣源的江山,他并没有像父亲那样展示出强大的决断力和铁腕手段,反而显得过于温和,甚至有些优柔寡断。虽然表面上看,他似乎是个“贤君”,但实际上,他对朝政的掌控力却一直都在滑坡。
前朝的老臣们,冯赟、朱弘昭等一群权臣,个个满怀心思,争权夺利,而李从厚则在他们面前一副“做了决定”的样子,然而在这些权臣的暗中操控下,李从厚却很少能够完全控制局面。
一次朝议中,冯赟提议将李从厚的亲信禁军指挥使安彦威调任外地,而这个提议得到了朱弘昭的支持。李从厚虽然不满,但并未提出反对,反而默许了这项决定。
结果,安彦威被调离后,禁军的实际控制权完全被冯赟和朱弘昭夺走,李从厚失去了对朝廷军权的控制,朝堂上下权臣横行,无人敢对他们提出异议。
李从厚面对冯赟和朱弘昭的强势压力,虽然心里很不爽,但却无能为力。他知道,这些人背后有着强大的军队和权力,而他自己若不小心作出反应,恐怕连江山的根基都不保。因此,他只能默默忍耐。
而且,李从厚在处理国家大事时,显得越来越优柔寡断。面对朝廷的多方压力,特别是那些权臣的挑战,他的决策往往迟缓、摇摆不定。
与此同时,李从珂的野心则悄悄滋生。作为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不仅在军中拥有强大的实力,而且他逐渐感受到父亲生前对自己的宠爱。当李从珂看到李从厚处理朝政的无能时,他决定采取行动——反叛的种子开始在他心中生根发芽。
李从珂的逆袭与后唐的灭亡李从珂的反叛来得毫不迟疑,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席卷了整个后唐的政权。李从珂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权谋之人”,他非常清楚李从厚的软弱,也早就看穿了后唐的政权已经陷入了深深的危机。李从珂不是傻子,他知道,这个机会不容错过。
他首先通过一系列小手段,逐渐破坏李从厚的权力基础。李从厚想尽办法稳住自己,但每一步的努力似乎都在被李从珂反击。
最终,李从珂在自家军队的支持下,展开了反叛行动。一场反叛战争开始了,李从厚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所处的危险境地。等他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时,李从珂已经兵临洛阳城下。
李从珂反叛时,在城墙上大喊:“今朝廷信任谗臣,猜忌骨肉,我何罪而受诛乎!”这句话瞬间打动了许多曾经效忠李从厚的将士,他们纷纷倒戈,加入了李从珂的队伍。
李从珂的力量越来越强,而李从厚的军队却渐渐败下阵来,甚至一些朝廷将领也开始动摇,不再支持李从厚。最终,李从珂凭借军事优势,攻入了洛阳,李从厚败走。
然而,李从珂的胜利并没有为后唐带来真正的稳定。李从珂虽有雄心壮志,却依然显得极为疑心重重。他对自己身边的将领,尤其是石敬瑭,心存忌惮。石敬瑭是当时军中最有影响力的将领之一,但李从珂的疑虑让他做出了错失时机的决定。
对石敬瑭的过度猜疑,最终导致了后唐的覆灭。石敬瑭为了保命,不得不投降契丹,把重要的领土——幽云十六州割让给了契丹,从而使得后唐政权彻底崩溃。
李从珂虽然成为了帝王,但他未能为后唐带来任何实质性的变化。最后,他不仅丧失了帝位,还在与契丹的战争中失败,抱着传国玉玺自尽。这个曾经反叛成功的皇帝,最终没能抵挡住权力的背后杀机。
李嗣源的遗憾,不仅仅在于他选择了一个能力平庸的继承人——李从厚,更在于他没有为后唐铺平继承人之间的道路。一个不适合的继承人,和无法有效治理的帝国,最终注定了后唐的灭亡。
发布于:广东省通盈策略-股票加杠杆公司-股票正规配资-a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