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赣鄱大地,红色血脉激荡绵延,每一座纪念碑都是永不熄灭的火炬,每一段革命故事都是直抵人心的宣言。今年正值遵义会议90周年、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作战75周年,在这承载着集体记忆的特殊年份,央广网记者踏上赣鄱红土,开启了一场守护与传承的寻访红色历史的征程。
央广网井冈山9月25日消息9月的江西井冈山腹地,晨雾还未散尽,神山村裹在满山苍翠的竹林里。风穿过竹梢时,叶子摩挲出沙沙声响,像极了90多年前,穿着草鞋的红军战士在林间穿梭的脚步声。
这座位于井冈山深处的小村庄,世代与竹林为伴,也把一段悲壮的革命记忆,悄悄埋在竹林深处的后山。
坐落在井冈山深处的神山村(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88岁的吴清娥老人坐在自家堂屋前的竹椅上,手里攥着磨得发亮的竹椅把手。说起往事,她的眼睛里泛起泪光。
展开剩余89%“我姆妈活着的时候,一讲起那7个后生就掉眼泪。”老人的手指向村前老祠堂方向,“她说那时候天多冷啊,后生们穿着破单衣,身上都是血,紧咬着牙,也没喊一声疼。他们都还是十七八岁的孩子呀。”
88岁的吴清娥老人讲述当年红军战士在神山村英勇奋战的故事(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竹林深处的悲壮记忆
时间倒回1929年,那年冬天的井冈山格外寒冷。当时的神山村,是井冈山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的重要战略支点,国民党部队对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发动第三次“会剿”,炮火蔓延至这片土地。战斗最激烈的时候,村里人都躲进山沟,却总能听见山上传来的枪声和喊杀声。
“我大伯是村里的中医,那天夜里,他背着药箱刚摸回家,就被几个村民拽着往祠堂跑。”85岁的赖福洪老人比吴清娥小3岁,他清楚地记得小时候大伯赖樟达对他的讲述。当时有7名红军重伤员,在战友的掩护下突围到神山村,因伤势过重无法继续转移,于是村民们悄悄把他们安置在村中的赖氏祠堂里。“我大伯说,那些后生是为了老百姓打仗,老百姓就是舍了命也要救他们!”赖福洪回忆道。
祠堂里没有像样的床铺,村民们从家里抱来稻草铺在地上;没有药品,赖樟达和乡亲们冒着危险,翻越好几座山去给战士们买药治伤;粮食紧张,家家户户把仅有的米、红薯省下来,煮成稀粥端到祠堂,可战士们总是把粥推给村里的孩子。“我大伯说,有个战士腿上的伤口化脓了,疼得直冒冷汗,却还笑着跟他说‘老乡,别担心,等我们打赢了,大家就都能吃饱饭’。”赖福洪抹了抹眼角,“大伯说,那些战士伤得太重了。没几天就不行了,走的时候都来不及留下一句话。”
短短十几天,7名红军战士因为伤势过重,先后牺牲。村民们没有声张,他们知道,如果被国民党部队发现,不仅烈士的遗体保不住,全村人也可能遭殃。夜里,男人们悄悄拆除自家门板、箱柜,拼凑成简易棺木;女人们用干净的布把烈士遗体裹好。他们抬着棺木,借着月光往后山走,把烈士们安葬在一片竹林里。大家没有立碑,但在心里牢牢记住了这个位置。
“以前三座大山压得人喘不过气,是红军来了,才让我们看到了希望。”赖福洪说,“老百姓的眼睛是透亮的,谁对我们好,我们就护着谁。”
85岁的赖福洪老人正在红军墓前打扫(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从那天起,守护这座坟墓,就成了全村人的约定。此后几十年里,每年清明节,总有村民自发上山,给这个无名红军冢清扫杂草,摆上一束野花、一碗米饭。村里的老人会给孩子讲后山的故事,告诉他们:“那里埋着保护我们的英雄”。
为英魂点亮归途
时光荏苒,转眼到了2022年,神山村早已不是当年那个闭塞的小山村。乡村振兴的春风让这里焕发新颜,青石板路通到了家门口,农家乐开起来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这里,感受井冈山的红色文化。可后山那座无名红军冢,依旧静静地躺在竹林深处。
如今的神山村焕然一新(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这些烈士来自哪里?叫什么名字?他们有没有家人?没有人知道。为烈士寻亲,成了神山村村民的渴盼。
为了让烈士被铭记,让红色血脉赓续,2022年8月,井冈山市成立了由井冈山市委宣传部牵头的工作专班,联合媒体、退役军人事务局、公安、博物馆等部门,掀起一场跨越全国的追寻。
寻亲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井冈山斗争时期,很多红军战士牺牲后没有留下详细记载,加上年代久远,史料残缺,要从茫茫人海中找到7位烈士的信息,无异于大海捞针。
工作专班的第一步,是从井冈山现有的烈士名录入手。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里,珍藏着15000多名烈士的资料,工作专班逐一查阅1929年初第三次反“会剿”期间牺牲的烈士信息,可查了半个多月,没有任何线索。
烈士寻亲专班专家组成员何小文正在查阅史料档案(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当时大家都有点泄气,觉得太难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何小文说,“但一想到神山村村民守护了近百年,想到烈士们可能还在等着家人,我们就不能放弃。”专班决定扩大搜寻范围,把江西永新、永丰、铜鼓,湖南炎陵、安仁等当年红军活动频繁的地区纳入排查范围。
随着寻访不断深入,有可能的烈士姓名从几万个缩小到200多个。寻亲专班决定:对这200多位烈士的后代逐一走访。
专家组史料查证、寻亲组实地走访、公安部门DNA比对……多方共同努力下,2023年8月,首位烈士身份得以确认,他就是湖南茶陵籍红军烈士黄渭波。
“我们在湖南对烈士重点名单进行史料考察和实地查证时,发现了黄渭波革命烈士的证明书。”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副研究员何小文介绍,革命烈士证明书记载,黄渭波生前为江西省宁冈县(今合并为井冈山市)茨坪苏维埃政府秘书,1929年在江西省井冈山八面山作战时牺牲。
不久后,第二位烈士身份确认。经过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提取的有效DNA分型信息,寻亲专班结合井冈山斗争史料进行综合研判,最终确定吉安市遂川县碧洲镇安子前村何连钰烈士为神山村七烈士之一。
随着寻亲工作紧锣密鼓地展开,第三位烈士身份被锁定。工作专班三次赴湖南省平江县调查取证,采集口述及佐证资料。经井冈山市及平江县两地多位党史专家研讨考证,确认肖栋才烈士为长眠神山村的七位烈士之一。
修葺一新的神山村红军烈士墓(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一份份烈士名单被确认,一个个故事让人动容:黄渭波烈士父子3人都为革命而牺牲,黄渭波离开家乡时,妻子已有身孕,黄渭波最终都没能见到自己的女儿;何连钰烈士父子一起参加赤卫队,先后牺牲,家族20余户中有12名族人参军,全部壮烈牺牲;牺牲时年仅18岁的肖栋才烈士,家族5人参军,4人再也没能回家。
“每一个名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一段段悲壮的历史。”烈士寻亲专班牵头负责人、井冈山市委宣传部部长曾莹动情地说,“他们是英雄,他们也有家人,有故乡,我们竭尽所能帮他们找到家人,是为了告慰烈士的英灵,也让我们的后代永远铭记他们的英勇事迹。”
松柏无声护英魂
如今,神山村后山无名红军冢前方立起一座巍峨的纪念碑,“革命烈士纪念碑”七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墓碑周围的松柏郁郁葱葱,像忠诚的卫兵一般守护着烈士们忠魂。
墓碑周围的松柏树守护着烈士忠魂(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今年年初,神山村举行了一场隆重的纪念仪式。黄渭波烈士的后人陈志洪轻抚墓碑,热泪纵横。陈志洪的儿子陈兆基手捧一杯米酒,缓缓洒在碑前地面上:“老外公,我正在师范院校读书,毕业后会当一名老师,为祖国培育栋梁,我会把您和其他烈士的故事讲给孩子们听。”
茅坪镇副镇长、神山村党支部书记彭展阳走到纪念碑前,郑重地献上了一束菊花。“肖烈士,几天前,我接到了您孙子的电话。他因为身体不好,这次没法赶来祭奠,还再三嘱托我给您献上一束花,您放心,过段时间,亲人们一定会来看望您……”
纪念仪式结束后,村民们拉着烈士后人的手,邀请他们到家里做客,给他们讲红军在这里英勇战斗的故事,讲神山村这些年的变化。“他们是我们神山村的恩人,也是我们全村人的亲人,他们是为了我们,永远留在了这里。”吴清娥说话时不禁双眼含泪。
当地组织爱国教育,缅怀牺牲的7名烈士(央广网记者 郇康新 摄)
松柏无言,却四季常青,守护着神山村后山的每一寸土地。如今,这座红军冢已经成为神山村红色教育基地,每天都有游客来到这里,缅怀牺牲在这里的7名烈士。赖福洪和村里的老人组成义务讲解团,他们用朴实的语言,把这段红色记忆传递给每一个前来参观的人。
革命的记忆不断传承,寻亲工作依然继续,烈士寻亲专班依旧在查阅史料、走访乡村,寻找另外四位烈士的身份。“虽然很难,但我们不会放弃。”烈士寻亲专班牵头负责人、井冈山市委宣传部部长曾莹说,“哪怕只有一丝希望,我们都会坚持下去,争取让所有烈士都能‘回家’,都能找到家人。”
旭日东升,晨光洒在井冈山的竹林和松柏上,给大地镀上了一层金色。神山村后山的红军冢前,微风拂过,松柏沙沙作响,像是烈士们在亲切地和乡亲们打招呼,也像是回应村民们的守护。这里,不仅埋葬着7名红军烈士的英魂,更承载着神山村人跨越近百年的承诺,和中华民族永不磨灭的红色记忆。
监制:王娣
策划:王一凡
记者:郇康新
视频:郇康新
设计:肖江峰 刘思琦(实习)
鸣谢:
江西省委网信办
井冈山市委网信办
井冈山市融媒体中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发布于:北京市通盈策略-股票加杠杆公司-股票正规配资-a股怎么加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